長電要聞

主頁 / 新聞中心 / 長電要聞 /

王思迪:一個溫和又不失力量的行動派

2017-03-13閱讀次數(shù): 編輯:轉(zhuǎn)自省海歸之家

      采訪地點:在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董事長辦公室,董事長王思迪乘坐的電梯是師生們一起乘坐的,辦公室里陳設極簡,除了桌椅就有一組書柜和沙發(fā)。這些都和想像中的民辦高校董事長、豪華辦公室、獨立空間……完全不搭界。
     
      不過當這一切發(fā)生在王思迪身上,反而顯得十分合理。在教職員工們眼里,這位年輕的董事長每天八點半到學校,兢兢業(yè)業(yè)地開會、聽匯報、研究工作,中午就在辦公室里鋪張報紙吃盒飯。
      大家喜歡王思迪的理由是,他是個溫和又不失力量的行動派。面對我們的采訪,王思迪也是如此,言無不盡,問啥答啥,盡心幫助我們把公眾號做好。
  
 
      王思迪把采訪時間安排到中午12點30分,彼時他剛剛結(jié)束一上午的長會,秘書把盒飯送了進來。王思迪十分客氣地說:“如果你們不和我一起吃的話,咱們就先采訪,我晚一點再吃。”
      從海歸精英的跑道上起飛后,怎么降落到民辦高校董事長這個停機坪上,這些年王思迪對這個問題已經(jīng)回答得熟記如流。乍看上去,屬于他的一切都花團錦簇,但是內(nèi)里藏著的卻是超強度的奮起、緊張與疲憊。
      2011年,他從英國留學歸來開始接過父親的班,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這所學校里。“盡管管理學校不同于做生意,對我來說非常不易,但這所學校是我父親當初聯(lián)合長春理工大學共同創(chuàng)辦的,他有著很深的教育情結(jié),我希望可以幫他做得更好。”
      面對全新的領域,王思迪的選擇是從基層單位入手,一點一點摸清學校的整體情況,進而理清未來的發(fā)展思路。他在工作中成長,也漸漸進入角色——面對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真正PK的大時代即將來臨,他迅速成立改革領導小組,希望加強民營體制改革的力度,從教學、管理、行政三方面動刀子;為了培養(yǎng)出素質(zhì)更高、更全面發(fā)展的應用型人才,他提出打造“三維人才”(即健康、心智和能力)的立體人才教育思想,并把這套培養(yǎng)方案貫穿于教學育人始終。“在這點上,我承認自己受到國外教育思維的很大影響。打個比方,把同樣問題交給中國學生和國外學生,我們的學生往往會順著你的思維方式想著怎么‘落地’,國外學生卻先考究問題本身對錯與否,對了再往下做,這種敢于挑戰(zhàn)既有事實的勁兒,有點像伽利略挑戰(zhàn)亞里士多德。”他說,“不把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尺,現(xiàn)在看來似乎是一個很大膽的想法,但是我認為,未來社會需要的恰恰是這種方式培養(yǎng)出來的人。”
      最近,王思迪正在完善一個“易仔生活在線教育平臺”,一方面作為學院本科教育的延伸,另一方面開發(fā)職業(yè)教育課程和全民終身課程。不是跨界,他要緊緊抓住未來教育發(fā)展的趨勢。
      王思迪渴望有新鮮血液進到體系中,帶來一些新的變化。在教育領域里五年的嘗試和經(jīng)歷,讓他對自己的潛能和目標更加清晰,“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”
      成熟來臨的過程,不是以年齡增長、久坐不動漸漸發(fā)胖作為宣告。對王思迪來說,他的成熟來自于想認真地學習、思考和沉淀。這些年,他少有時間休息,只有過年的那兩星期才能安靜地坐下來想想自己。兩年前的“那兩個星期”,他開始寫日記,把一段時間里沒想明白、沒解決的事全列出來,定期整理。今年的“那兩個星期”,他開始看書充電,看張啟華的《讀懂毛澤東》、俞敏洪的《在絕望中尋找希望》。開學典禮上,他認真地跟學生們說:“這個月我讀了六本書,你們可別被我超過去。”
      每天一睜開眼,王思迪腦子里想的全是工作,特別是大大小小的困難撲面壓來,人都麻木了。但是他卻有自己的解讀方法:“如果一個人一天24小時都在全力忙一件事,但是還沒達到預期效果,只能說方法和水平還不夠。那就不能悶著頭使勁干了,而是要重新思考,重新改進。”    
 
 
 
      1點20分,采訪結(jié)束前,這個29歲的年輕人應我們要求打開飯盒——一碗牛肉面、一盒干豆腐絲,面已經(jīng)坨掉了,他吃得卻很香。